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他几乎每天凌晨3时许起床读书,早晨6时上工地作业。
他每个月最少花200元购书,这笔钱约占他吃、穿等开支的五分之一。
他喜欢阅读经典,“学习强国”是他最喜欢浏览阅读的平台,实体书店是他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他的身影,感动了书店经营者和众多读书人。
他与新时代合拍前行,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端午节晚9时,徐光年购书后骑车返回盐仓。岛上书店经营者刘晓娜拍下了他的背影。
简陋的工地宿舍里,放着徐光年喜欢读的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工地上阅读经典的“书痴”
7月5日,定海盐仓一处工地宿舍,一本刚刚买来、放在桌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让这个小房间显得与众不同。来自江苏连云港的中年汉子徐光年向记者打开了话匣:“来舟山20年,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和乐趣。多年来每天凌晨3时左右开始阅读,6时准时到工地工作,晚上也要阅读后才能入睡。之所以买《民法典》,一方面是我喜欢阅读经典,另一方面是为了学法、知法、守法。 ”
徐光年低调、内敛,一周来始终婉拒记者采访,在这处工地也是如此,知道他是个“书痴”的人少之又少。但当他打开话匣,却分明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的价值坚守:“人生不能没有朋友,不能不去思考,不能不追求奋斗……这个社会节奏太快,如果跟不上,就只能被淘汰……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
他说自己高中时成绩挺好,因而阅读能力不弱。“《苦难辉煌》、《胡乔木传》……我个人比较喜欢经典著作,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 ”
因生活压力而中断学业,是徐光年内心的遗憾。但他在经典中追寻生命质感的执着,却让舟山一些了解他的读书人肃然起敬。有人评价:这是一位有修养、有境界的农民工兄弟。
▌平日节衣缩食书再贵也要买
2000年,30岁的徐光年来到舟山打工,一有空就往书店里钻,成了席殊书屋、岛上书店、新华书店、南国书店等书店的常客。后来,“学习强国”也成了他最喜欢最喜欢浏览阅读的平台。家事、国事、天下事,伴随着徐光年打工途中的风声、雨声,最后都化为他凌晨时分的读书声。他说,那些都是财富。
近些年,他每月最少花200元购书。钱少书价高,使得徐光年在买书时不得不权衡再三。“现在书的价格实在有点高,不久前在新华书店买了两本书就花了148元。 ”一次购书用了大半月额度,让他讲话时带着些唏嘘。
200元,对徐光年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他的打工收入,三分之二寄回家,交完房租、水电费后只剩下约千元的吃、穿等费用,购书费占了这部分的约五分之一。
徐光年说,自己可以节衣缩食,书却不可以不买。在工地宿舍看书,是他一天之中最放松、最愉快的时刻。晨起睡前看会儿书,整个人都有精神了。
这些年,他在舟山买了三百来本书,至于网上或其他地方看的书,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册。因工地宿舍藏书条件不好,他就在回老家时,把这些书带回去妥善保存,“其他东西不带回家都没关系,书无论如何要带回去。 ”
▌书店经营者的感动:我敬你满身伤痕还如此认真
岛上书店经营者刘晓娜十多年前就和徐光年认识,但起初对这位顾客并未在意。她只记得徐光年个子不高,瘦瘦的,经常穿着双旧跑鞋,偶尔会趿着拖鞋,他每次走进书店,就熟门熟路地走到自己喜欢的书架旁,选出一本书,静静地翻阅。在工地打工,伤痕是难免的。这一望而知是打工者的身影,和墨香萦绕、装饰典雅的书屋,构成了一道让刘晓娜感慨的风景——爱书的人都是为书而生。
记忆中,刘晓娜感觉徐光年每次来书店,都会买走一两本书,选的书总是很经典。时间一长,她也逐渐知晓了徐光年的生活、工作背景,她尽可能地给予折扣,让这位可敬的读书人能多读书。她也知道,定海的大小书店,都留有徐光年好学不倦的身影。
今年的端午节晚上,9时多,徐光年阅读完,购买了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刘晓娜刹那间有些愕然:这书,一般人是不大会购买的,徐光年的读书,可谓广泛。
当徐光年戴上红色工帽,骑着辆公共单车回盐仓,刘晓娜追着他的身影用手机拍了张照。
7月1日,刘晓娜在微信中发了篇原创,以许飞歌曲《敬你》中的一句歌词为题:我敬你满身伤痕还如此认真。
她在文中这样表述看到徐光年购买《民法典》时的惊讶:“……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他心中的‘星空’还有‘道德律’。 ”那时,她望着话不多的徐光年,目光中带着敬意:“……甚至让我窥见了他心灵的修养。……许是经年苦读,书悄无声息地爬上了他的身体,游遍了他的每寸肌肤,最终型塑了他的生命底色,就如久居芝兰之室一样,他的脸上多了一笔重彩。 ”
望着远去的背影,当时的刘晓娜泪眼朦胧:“那背影看起来伤感却又坚硬,思忖着他沉淀了多少生活的摧折,岁月的沉浮,又倾注了多少对知识的信念与阅读的热忱啊。恍然间泪眼朦胧。此时,风摇树叶发出了沙沙声响。像是一个被遗忘的思想被唤醒……”
这篇微信原创,感动了书友圈,一位名为墨脂樱的网友留言说:“生命的动人之处在于,命运可以把人抛向大漠荒野,但抹不去眼中始终拥有的星辰大海。 ”
网名为曲径通幽的徐光年回复说:“只有香如故。
▌舟山作家:我对他非常敬重
舟山知名作家白马对这位喜欢看书的农民工兄弟非常敬重,鼓励徐光年多看书。 3年前,他还赠送给徐光年8本关于舟山历史文化的著作。
徐光年说,和白马相识,真的是一种缘分。“认识白马老师纯属意外,当年我在他的单位施工。有一次在席殊书屋的书架上看到了他的书,还有关于他的海报,他就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非常巧合,我和他还有好几次在新华书店偶遇过。 ”
在舟山生活了20年,徐光年对舟山的海洋文化也颇有了解,如马岙博物馆、三毛故居、丁光训故居……“香港特首有两位就是舟山人,其中董氏家族还出过董浩云这位船王。 ”徐光年说,因为忙,他没有机会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希望将来可以带着家人,去亲身感受一下。
因为阅读,徐光年认识了舟山不少读书人,也和他们成了朋友。人的身份会有不同,也有贫富差距,但在知识的海洋,他们可以平等地畅游、交流,感受同样崇高的生命意义。
▌因为知识我拥有骄傲的资本
受学历所限,徐光年常年奔走于打工途中,不无遗憾。如今,他的儿子,却成为其最值得骄傲的资本。说起正准备高考的儿子,徐光年的话语中瞬间闪现出强大的自信和勇气,因为在老家1000多名高三考生中,他儿子的成绩能排进前40名。
酷爱读书的他,在儿子教育上毫不吝啬,因为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只要是他喜欢看的书,无论多贵基本上都买。 ”
他告诉记者,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具备学习的能力,增长自己的见识、修养。在他看来,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儿子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可以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因此,他从小就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读书。他告诉孩子,知识能受用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
徐光年一直是儿子学习的榜样,正因为有这样孜孜求学的父亲,儿子的学习成绩也相当优异。
▌跟上时代节奏用知识打开新空间
年岁渐长,加上今年疫情影响,使得徐光年对未来有了新的规划。他打算利用自己多年的阅读所得,回老家从事短视频直播销售。
不久前,他已经和一些老乡联系,间接从事海鲜生意,销售情况也不错。“我打算月底回老家开公司,也从事直播卖货。 ”因为一直紧跟时代潮流,对于网络他一点也不陌生,“这个社会节奏太快,我们如果跟不上,就只能被淘汰。 ”徐光年对直播的内容也已经做过一些了解,他说,农民主播直播带货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他希望直播销售自己家乡的海鲜产品,将海鲜销往全国各地。
从他的话语中记者感到,20年来,徐光年为了儿子和家庭,选择在相对稳定的工地打工,而今,他将用知识,为自己作出一个新的选择。或许,他在回复刘晓娜微信原创时的那句话,已经作了注释:“其实,道路分明在! ”
记者手记
之所以文明 是因为有文化传承
当“书痴”徐光年的新闻线索传到舟山日报海洋文化专家团,群里的几位成员都被感动了,“那道读书的背影是如此感伤,却能感动所有人,因为,他手握知识的力量。 ”
采访徐光年,很难,他只想安静地读书。
专家团成员说,我们只是想表达一下敬意,对一位读书人的敬意。最后,在舟山作家白马、岛上书店经营者刘晓娜的牵线下,徐光年走入了记者笔下。
他很忙,唯有早上看书的时间才有空,所以,记者多次和他在凌晨三四点钟进行线上交流。抱歉,徐先生,打扰您阅读了。
很多人都在熟睡,一个思想者却已扎进书海,放飞自我。
读书,不分贵贱,任何人都可以。
学识,有高有低,勤学者先得益。
当记者抬眼茫茫夜空,突然想知道,千岛之城,还有多少人像徐先生那样勤学不倦?还有多少人逆境不退,坎坷中前行,只为坚守自己内心的那个信念?一定不会少。
这是来自时代深处的乐章。
这是我们城市涌动的力量!
在舟山20年,徐光年早已将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这几年舟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更美了,他说“这也让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人分外珍惜”。
他身体力行地“珍惜”着:斑马线前,他十分自律;垃圾分类,他亲身实践;言谈举止,他文明有礼……当他路遇不平,还会正直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是一个读书人的修养。
不是谁都具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识和能力,但多数人,却可以通过阅读来“修身、齐家”。人生是盘棋,格局很重要,格局决定人生的高度。读书,是提升一个人格局的通途。
徐光年最得意之处,是将提升格局的方法,传给了儿子。
人,之所以文明,是因为文化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