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整个部分[原文] [翻译] [认识]三个主要部分
原文:
作为曹操的主人,军人不会让世界变得强大。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注释】:
1.还:还报,报应
2.凶年:荒年,灾年
3.果:成功,达到获胜之目的
4.取强:逞强,好胜
5.壮:强壮,强大
6.已:完结,消亡
译文
用“道”辅佐君王的人,不以武力称强于天下。穷兵黩武必遭报应。凡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出现灾年。善用兵者达到目的即可,切不可用兵势来逞强。战胜了不要自负,不要自夸,不要骄傲,要把战胜的结果看作迫不得已,战胜后千万不要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必趋于衰亡,因为其不合于大道,不合于道,必然加速消亡。
感悟:
有人觉得本章是兵法,或许吧,但我明显看到了老子的“反战思想”。更有甚者认为整部《道德经》就是一部兵法,我不以为然。我还是秉承世间万事万物都能从《道德经》中幻化出规律来,包括兵法,包括上一章我提到的“断舍离”。道德经包含它们所有的道理,而它们并不是道德经。这是我的看法。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的导火索】
短短四句,满目疮痍。
庆幸我们生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好时代,早生个一两百年,可能也要经历这样的荆棘凶年吧。有时不得不感慨,一两百年对历史的长河来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是一辈子,是几代人的传承。
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还在经历着战乱,每每在新闻里看到战争的画面,仿佛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很近,大家都是人类,大家都寄生在地球,同一片天地,不同的呼吸,不禁令人唏嘘。
回看战争的理由,往往都很荒唐。勿忘国耻,抗日战争的爆发——卢沟桥七七事变,起因是日军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后,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了进攻,简直莫名其妙。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是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一战就此爆发。但在爆发之前,巴尔干地区早已战火纷飞。可以说战争的导火索是偶然的,但是当时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没有这件事,也会有其他事被拿出来做文章。
遥想老子生活的春秋五霸时期,发生的多数战争都是因统治者的贪婪而发动的,是故“春秋无义战”,一言不合就开打,如同幼童抢糖果。比如楚国在春秋时期就灭国多达42个,一举成为南方大国。老子的祖国陈国就是被楚国所灭,所以才有了老子即是陈国人又是楚国人的史料记载。
所以他本人应该对“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句话感同身受,才会生出这些感慨。
【果而不得已——老子的反战思想,战争是迫不得已】
先秦虽百家争鸣,但百家对战争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以儒、墨、道三家为例,三家虽出发点不同,但求同存异,都反对战争、关注民生。
道家认为战争违反了“道”,是任意妄为,是以“不道”。
墨家认为战争“不利”,劳民伤财,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战争对于百姓绝无半点好处,所以墨子大力反战,提倡“兼爱,非攻”,奔走各国帮助弱国抵御强国,可谓是身体力行地反对战争。
儒家反对战争的原则是“义”,认为战争破坏了“仁爱”,只要不符合道义的,儒家就要反对。
但儒家并非一味反对所有战争。
举例,在儒家看来,商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发动战争推翻商纣就是正义之举。在儒家典籍中,“武王伐纣”被称颂为一种解救百姓,替天行道的行为。
墨子是不得已而帮助弱国抵抗强国之战,抵御完了就收手了。儒家推崇的周武王是为救百姓苍生不得已而发动战争推翻商纣,战争打完就收手并建立了周朝,一心为民安心治国。
是以符合老子所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战争其实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达到目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逞强。
为战而战,为欲望而战,必定走向灭亡,勿矜、勿伐、勿骄、勿强。
感谢阅读|点赞|收藏|分享|评价的朋友
欢迎关注@道心者
每日一章道德经,17点准时更新。
写在最后的话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道德经》版本众多,笔者作为初学者,先用传世本读一遍,以学习悟道为重,不纠字眼,学下来再说。
译文是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并根据自己理解翻译而成。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茫茫人海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样爱好之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