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十五岁能明确并追逐自己的理想;三十岁能拥有自己的原则与世界观,实现精神独立;四十岁能看清人性及欲望,不再为世事所迷惑;五十岁能了解到自己的命运,并能应命而为;六十岁能掌控自我心境,不为外界所动;七十岁能知行合一,心归于道。
一个在各种困境之中不迷失自我的人,一个能执一而终的人,一个活的能如此通透之人,你却说他过不好一生,我觉得我们应该想想怎样才算“过好一生”。
每个人的命运与思想都是不同的,站在时代风口上的那些人不过是得到了世人之所羡,但不见得是自己本心之所求,“成功”不等于幸福;为何千年以来无数智者去追求圣人的境界,因为不需要等到死后或来世,当下即是“天堂”,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但我们能改变自我的心境。
鄙人愚钝,常数月只为一句古文反复思索、论证,思其内在而不单解其字,以平日生活去做对比,最后用来解决生活困惑,虽命途多舛,却也知足多乐。鄙人看古书不是为了去做学问,也不在意或评论各种学术大家,我来分享一些见解是想给大家多提供一些参考。
不想出现那么多黑化孔子的,还把近代中国落后的锅背在孔子身上。我只想说,死后两千年还能影响国家“衰落”的人,这世界有几个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值不值得研究、学习?
我觉得孔子过好了他的一生。孔子的功劳,就是为华夏传承文化。怎样才算过好一生呢?升官发财吗?但是孔子的志向不在此。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夏太史见夏桀迷惑,携典籍图法奔商,于是夏亡而商立。商太史见商纣王迷惑,携典籍图法奔周,于是商亡周兴。王子朝见周室内乱,于是和太史老子一起,携典籍图法奔楚。然而这一次,历史出了点意外,周未亡,楚也未能取而代之。反而还把典籍图法都弄丢了,散落在了民间。
竹书纪年是魏国史官写的,魏国那帮人,没看过周室藏书。鲁国史籍,是鲁国的史官,到周室典藏室抄写的,魏国的史官连母版都没有,大概是收集了很多民间材料,所以和鲁国的藏书出入很大,自我发挥的地方很多。孔子去见老子很多次,抄了很多书,不是去喝茶聊天的,正事是去抄书。鲁国的史官也抄过一些,老子面授的一些,孔子也都记住了。以前都是王朝衰败,史官把典籍搬运到新的王朝,周朝出了状况,所以正常的传承被破坏了,王子朝带走的典籍也失踪了。老子也是没办法,才收了那么多弟子,零零星星的传了一些书出来。按照正常的剧本,应该是老子带着书去楚国,周灭亡,楚国成为新王朝。没想到,历史开了个这么大的玩笑,导致中国后面几千年,一直都没缓过来这口气,文化断了,孔子也只是勉为其难做了个补锅匠,缝缝补补一辈子,也没修好的跟原来的一样,如果不是孔子,大概后面的五经都没了。类似于失火,孔子冲进房子里,把娃救出来了,但是房子呢就烧毁了。后世的那些傻子,成天疑古,关键还是因为典籍传承交接出了意外,导致文化崩坏,如果没有这个事,什么都是按部就班的交接,那些疑古的傻子,舌头都能被人拔下来,正因为出了意外,才给一些妄人嚼舌头提供了机会。相关新闻:千古之谜“王子朝奔楚”将揭开 老子隐居地等待破解
孔子是破落贵族的后代,是贵族,贵族!破落也是因为宋国打仗搬到鲁国的原因,不然怎么可能破落的了啊
古代贵族是传承很久很久的,我记得写甘石星经的甘家和石家好像是传承到了三国时期。
当然贵族也要传承,你没血缘后代,你这一脉就断了。国君会很幸福很开心的把你的封地啥的都收回去,然后你的牌位就没人祭拜了,你这一脉就算是断了。
所以贵族都要防止绝嗣,别的都不是什么大事。
反正生活无忧的说=
所以商鞅变法秦国天下无敌,因为军功能变贵族!别的国家都没有!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十二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所以后来66岁生孔子。
贵族靠血缘,孔子就是普通人,也能过的很好。
至于题主说的,孔子不能变的更好,我琢磨吧,是因为: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曾向孔子请教“国小处辟”的秦穆公能够称霸的原因,孔子说“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等等。
同样的,抗战时候蒋百里在国防轮里有一句话,和日本打也好输也好,就是不能同他讲和。陈诚李宗仁等等也都有拖住日本人耗的想法。但是为什么要耗,我们怎么耗,还是得看论持久战,里边详细说了你应该怎么耗,为什么要和日本人耗。
孔夫子的知道很多大道理就有这个缺点,没有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办。
有国君问应该怎么治国,黄老之术是什么?对,就是带着马群去水草丰美的地方,把害群之马挑出来。
现代国家都是这样,发展经济发展民生对内打击犯罪对外保护国家。
法家墨家也都有具体的办法,好坏不说,人家有办法啊。
国君问孔子。孔子是君圣臣贤的讲了半天。
墨子评价说:你说了半天废话。有用吗··谁不知道要君圣臣贤啊,但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用打仗来打比方,就是,战略上提不出来建议。战术上也没有好办法。毕竟不做不错不是。
只会说:打赢了就会很好····
抗战时候,大家都在抗战,国学大师还在研究夫子呢,这个说我觉得夫子说的不对啊,另外一个说,谁家看书只看缺点的!然后大悟·
你大悟啥啊,有空弄这个心灵鸡汤你还不如写几篇文章鼓舞将士们抗日呢
孔子到齐国,拜见景公。景公高兴,想把尼溪封给他,来告诉晏子。晏子说:“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张,不可以教导下民;喜欢音乐而混乱人,不可以让他们亲自治民;主张命而懒于作事,不可以让他们任官;崇办丧事哀伤不止,不可以使他们热爱百姓;异服而作出庄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们引导众人。孔某人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现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对齐国风俗有利,不是引导民众的方法。
后世当儒家独大以后,种种缺陷都冒了出来,让人不对号入座都不行了。我记得皇太极信中就说他们“徒好狂言,如闺中妇女,致使国家损兵折将等等”当然皇太极估计没想到这群人坑完了大明又来坑大清····
清灭明,史可法,既不收拢败兵,也不组织抵抗,就什么都不做,等到清军到了城下,自杀了,但是好歹也殉国了;元灭宋,文天祥先生虽然不会法家兵家纵横家,但是依然也是起兵抗元了,失败了才殉国;再往前谢玄是能打赢淝水之战保住汉家江山的;更前边更是攻略西域,是欺负别人啊。这算不算一代不如一代?或者说,以史可法、文天祥先生的才干,学兵家纵横家估计也是管仲孔明周瑜苏秦一类的人物,怎么也不至于沦落到这样啊。
但是为什么汉代就独尊儒学呢
因为儒家子弟敏锐的发现了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迁,贵族已经逐渐式微,地主开始兴起,不像孔夫子还是想回到三代,贵族永远是贵族,不会破落那种。汉初儒家大师还是善于改变的,大量学习其他学说,比如很多墨家的言论,把里边的鬼神改成天子或者上天,你会感觉没啥区别。
原因就是,小地主数量急剧增加,其他学说没有注意,儒家抓住了小地主,人的数量上去了,自然就能产生质量。
而既得利益集团也会投桃报李,曲阜孔家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不管是五胡乱华,还是元灭宋,清灭明,日寇侵华
都保的孔家太平
是吧,我们儒家就是这么忠君报国!
然后衍圣公说完了之后,恭恭敬敬的跪在秦汉唐宋明清等等朝代面前
··········
但是成也地主,败也地主
等到明末清末小地主特权越来越大,不交税国家没钱被后金或者洋大人吊着打的时候
这时候儒家死活不进步,不转变了
因为小地主这个阶层当年的助力有多大,现在的阻力就有多大。
另外就是别的学说都比较,怎么说呢,比较好,自己学说占优势的地方,别的学说也能发展,唯独儒家,比如说齐鲁大地,愣是别的学说发展不起来,等到独尊儒术以后,别的学说自然就死光光了。
就跟世界上这个茶壶就剩这两件了,哗啦,砸了一件,现在,就剩这一件啦····
到了宋代被蛮夷吊着打,连越南都能进来屠城还没办法的时候,就剩这一个茶壶了,你只能接着用这个了。
因为普通人眼中的“好的一生”,不管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还是“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对于孔子这种极高能量密度的人来说都是易如反掌,如取囊中之物的,所以太不过瘾。
人家要做的不是过好短短的一生,而是要上溯1500年,爬梳、接续和扬弃尧舜禹、夏商周之菁华,下衍2500+年,保华夏文明不离正道、生机绵长、不披发左衽、耽空溺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在帮助这个民族过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年春秋。
之前参观孔府的时候,遥想夫子当年也没跟孔鲤说几句亲热话,却给家族留下了中国独一份的绵延2000多年的贵族身份,对家族来说简直是居功至伟,古今中外,无人能及。但是这比起他的事功对国家,对东亚文化圈、对世界的意义来说,又小到不值一提。所以问孔子为何没有在551-479 BCE过好“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美好的一生,着实是有点夏虫不可以语冰啊。
1
孔子20多岁的时候就开办私学,招生授课,一些著名的弟子,比如颜回、子路等,很早就跟着他学习。那时候没有“毕业”的说法,很多人追随他一生,活到老,学到老,不要文凭。
孔子不光要“输出”,还要不断“摄入”,这样才有新鲜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可以让弟子学习一辈子。因此,他除了终生自学、拜访名师(比如老子)、在干中学之外,尤其强调“圣人无常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只要他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用现在的话说,孔子的教学理念中,“教学相长”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何以见得?
大家都知道,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最喜爱的学生,但有一点,孔子对颜回不甚满意,并提出过批评。
那就是,颜回“不违”,对老师唯命是从,亦步亦趋,不提反对意见。孔子因此严厉批评他,说颜回“非助我者”。
意思是,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那个人,他把尊师当成了绝对服从,不利于教学相长、师生相互提高。
那么,谁是孔子心目中,最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好学生呢?
子路!
在所有弟子中,只有子路三番五次地怼老师,给老师提批评意见,简直就是孔子身边的监督员。
反之,孔子更是经常对子路进行批评教育,有时候甚至对他的鲁莽进行嘲讽。书中记载,说是孔子“哂之”。
但是,这不影响孔子对子路作出相当高的评价。他说:“自吾得由(子路,名仲由),恶言不闻于耳。”
一般的解释是,子路孔武有力,只要有他在身边,别人就都不敢说孔子的坏话。其实,这样理解是错的,搞得孔门跟文身寸头金链子的天安社似的。
孔子真正的意思是,有子路在身边,他怼我,监督我,并阻止我作出错误的决定,这才使得我免于挨骂。
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达到个人仕途的巅峰,这一年,由他这个大司寇代理鲁国国相事务。他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朝着富强之路狂奔。
隔壁的齐国吓坏了,担心鲁国这样崛起,首先被吞掉的肯定是我们呀。于是,为了阻止鲁国崛起,齐国想了个坏招,给鲁国统治者送出“糖衣炮弹”,将80名美女、120匹骏马送给鲁君。
这些礼物安置在鲁城南面,执掌大权的季桓子以工作的名义前往视察,结果泡在那里,不想走了,数日不理朝政。
这时候,子路最早提醒孔子:老师,这个地方不能呆下去了。
他怕老师也顶不住诱惑。
孔子起初还有些犹豫,听了子路的话,打定主意离开了是非之地,开始周游列国。
▲剧照:孔子(周润发饰)与弟子周游列国途中
2
那个年代,周游列国没有火车高铁,还时常有政治动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大致走了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虽然大多数都是小国,相当于在今天山东、河南境内打转,但已经相当不容易。
孔子受到的人身威胁,不下三次。
最困难的一次,他和弟子们被困陈、蔡之间,断粮了。
公元前489年,江南的吴国忽然攻打陈国,楚国发兵救陈。孔子师生避乱南行,从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到蔡人聚集区负函(今河南信阳)之间有百里路,因为频繁战乱,田园荒芜,人烟难觅。
他们最终粮尽乏食,只能靠煮食野菜维持生存。
绝粮困境让孔子师生面临巨大的考验。
多日生不了火,生啃树皮野菜,到第七天,弟子们一个个病恹恹,情绪低落,怨念四起。这时候,孔子依然弦歌不绝,讲诵不衰,仍然兴致勃勃地给弟子们讲课,还配乐伴奏呢。
子路和子贡听不下去,开始闲言碎语,说:“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籍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就是说,我们的孔夫子到哪哪不顺,与他作对的坏人却越走越顺。我们都落到这种境地了,他还有心情玩音乐,这君子无耻起来也没谁了。
颜回在捡野菜,听到他们的对话,回去跟老师报告。
孔子这才知道,弟子们误会他的意思了。身处逆境,他想通过音乐来鼓舞弟子们的士气,让他们嗨起来,不要垂头丧气,结果弟子们以为他……
孔子把子路、子贡喊到跟前,对他们进行了一番逆境教育。他打了个比方:“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然后还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用现在的话翻译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必报之以歌。
在顺境中坚守君子之道,很容易。只有在逆境中,看一个人能否坚守大道,才是判定他是君子还是小人的根本标准。
总之,君子穷时可以独善其身,小人穷时则会祸乱天下。
弟子们恍然大悟。子贡差点痛哭流涕,说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几乎经不起绝地考验。子路受到鼓舞,跟着孔子的琴声,跳起舞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士气终于振作起来。
孔子趁热打铁,继续对弟子进行启发教育。
他说,我们不是狮子、老虎,为什么在这旷野上流浪?我们追求和坚持的大道错了吗?我们在这里绝粮受困是为了什么?
然后,针对弟子的回答,孔子一一进行批评、引导,阐发追求大道的意义和他们受难的价值,从而把弟子们视作痛苦的绝粮逆境,转化为他们人格修养的一场磨练。
▲由陈蔡绝粮引发的逆境教育
3
正因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他周游列国期间,途经各地,不断有人投拜到他门下,跟着他一路做个“固穷”的君子。
孔子经过蒲邑,遇到叛乱遭包围,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跟随孔子,甚至拔剑要加入战斗,保护孔子一行。
如果孔子的学说没有吸引力,人格没有感染力,这些异国青年不会舍生卖命终生拜他为师。
史载,孔门有弟子三千,受业通身者七十七人。这么多学生,每个人性格、趣味、追求各异,孔子却都能因材施教,随时点醒。
他时常采取情境教育模式,比如几个弟子围坐,让每个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然后根据弟子的叙述作出点评。尽管他往往不认可一些弟子的追求,但还是表达了充分的尊重和畅所欲言。
用他的话来说,不过各言其志罢了,无须上纲上线。
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孔子言传身教,结果每个弟子都能成材。
从55岁离鲁,到68岁回国,孔子在外漂了14年,最远到达楚国边境地区。
在楚国,当时的隐士圈里藏龙卧虎。这些隐士又有些不甘寂寞,逮住机会就出来羞辱孔子,还要挖孔子的墙角——把他的弟子挖过去,一起归隐耕田。
有一次,孔子要找过河的渡口,让子路去问路。子路遇到两个隐士在耕作,遂打招呼。
一听是孔子的门徒,两人开始对着子路唱衰孔子:你看这滔滔浊水中,尽是一些弃礼绝义、寡廉鲜耻的人,谁能使他们改变呢?你与其跟随那个“辟人之士”周游列国,还不如跟我们这些“辟世之士”在一起呵!
孔子听说后,很是失望,不过还是信心满满地感慨:唉,我们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类的一分子,又是什么呢?假如天下有道,谁还会如此受累地到处奔波呢?
言外之意,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要积极入世,参与社会变革。
隐士主张“避世”。孔子主张“避政”,只要避开坏政治,不与其同流合污就好,对社会事务的态度还是积极的。
尽管跟这些隐士志趣各异,孔子依然希望能够跟他们对话。
孔子曾说,我和这些隐士不一样,没什么可以,也没什么不可以。
社会是一本大书,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把广阔天地和一切际遇,都当成了课堂和教材。甚至在问路这样的琐碎的情境里,弟子们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都能领悟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求同存异的宽容精神。
▲由子路问路引发的情境教育
4
当68岁的孔子饱经沧桑回到鲁国,重新在杏坛下授课讲学的时候,这个世界也许没有改变,未能如其所愿,但他自己变了,他的弟子也变了。
他的教学方法,变得更为前卫,更为多样。此前14年,他与弟子们边走边学,边学边教,游历践行,教学相长。在艰难困苦的遭遇中磨练意志,在实际活动中提高各种本领。
作为老师,他时时刻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程度,与学生的密切互动程度,均堪称空前绝后。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最佳典范。
他的弟子们,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个个成龙成凤。他自己不为政治所用,但他的学生成了他最好的作品——他们有的出将入相,有的学问一流,变成老师的骄傲。
楚国令尹子西曾对楚王说,楚国的使节不如子贡,辅臣不如颜回,将帅不如子路,官尹不如宰我。
可见,孔子的弟子们有多出类拔萃。
孔子培养的不是书呆子,而是治世能人。他不是教书,而是教人。
他经常对弟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什么意思呢?不要愁没有职务给你,要愁的是自己有没有任职的本领。
他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去谈判应酬。这样,纵使读得多,有什么用呢?
因此,尽管与今天隔着2500年的时光,但孔子开创的游历教育模式,仍然值得当下的素质教育工作者们好好琢磨和学习。
一个在现实中最失意的政治家,最终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孔子。
作者:孙树统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关于孔子,我的感情是复杂的。
极端复杂,他即是中华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中华于是称为圣人之国。也是中华兴衰荣辱的纠结点。
其实,如果说孔子知道那么多道理,其实跟首都图书馆馆长老子比起来,还是差的很远,甚至于,说科学家墨子都开始做光学实验了。
所以,思考一派的思想,不要仅仅惊叹于他对的地方,而要理解其“独到”的地方。
而且任何理论,本身出于实践提炼,并需要继承和发扬。
而任何理论一旦可以结合实际继承发扬那么就会具有无比伟大的力量。
这本身就是超越。
新书只会越来越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如此。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也是如此。
那么,我们追溯来看,孔子理论的真正特点。
其实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
老子偏于道教,墨家偏于实用,法家偏于政治,兵家偏于军事。
而儒家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是偏于群众的。
仅这一点,爱民的特点,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和谐道德价值观。
如同“仁爱”初心一般。
可以说,以“仁”为本,以这一点为核心,没有做不好的事。
可是,什么是仁?什么是不仁?
这就好比,以结论来证观点一样。
人人都渴望美好。这个论点是断然没有错的。
可是什么是美好?
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外皮的仁义道德
内在的,剥削,敲骨吸髓。
那么,所有改革家都是乱贼叛党。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家一言断然解决不了所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孔子儒家更像是我们熟悉的“思想品德”课,他保障你这个人品德没有问题。
但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必然有新陈代谢,竞争对抗。
单纯一味调和是没有用的。
所以,后世聪明人,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借释圣人言”“来实现自己的主张观点”。
这种行为,在各朝代都有。
心学,理学等等
所以,到底哪个是修正主义?哪个是真正结合实际?
这种行为像极了,你爸妈打你的时候,嘴上常说的“都是为你好啊!”
所以说,任何逻辑性不强的主张理论,必然有其主观意识和利益关系。
果然,等到后世,宋代,抑武修文,尽失半壁江山,等到明清东林八股。闭关锁国。。。
口口声声说的还是“我是为你好啊!”
闭关是好
开关也是好
等扯下冠冕堂皇的掩饰,漏出内在的丑恶本质。你会发现,儒家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是人尽可用的好工具,而那古书,真真正正还好好保存在千年之前的古国时期。
天下日新月异,而古书腐固不化。
当年,打砸孔家店,无数人说,毁坏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些东西,在早期具有其先进性,在后世就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
并不是说他错。而是他不足对。
你会九九乘法表,却做不了方程式。
孔子儒家,对于中国的影响很多。
在外国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中都多有提及。
但是,你会发现,其原汁原味的理论并不发达,还很初级,有待人去发展。而等到王阳明,基本上都快要意识到,制度已经到了需要破旧出新的阶段了。
日本也非常崇拜汉学,儒家正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儒家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放之四海而皆准。爱国爱民。(咱不要说忠君了吧)
但是,在西方侵略者面前,日本人也意识到,汉学不足用,而开始,努力学习兰学。
即便都,今天,我也不敢说孔圣人的不好。
因为他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但是,如果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幸福的人?
每个人都渴望美好。
如何去做呐?
那么孔圣人突然不足为用了。
论语不教怎么造机器,诗经不教怎么打仗。
但是,心灵美好的人,必然要发展生产力。
所以,好的将军往往是儒将。
是其,初心美好。
儒家,是人的理论。
他万年也不会衰败。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世界这么大。绝不是一部经典就够用的。
甚至于,不忘初心,虽好。
实干兴邦,才是真着。
理论有阶层性。
社会由人组成。
人都要经历成长过程。
而成长过程的思想认识是分阶层性的
所以说,小到《论语》少儿版的《三字经》,中到《四书五经》,大到马克思主义甚至于更为前沿先进的各科学理论。
都会有响应的人群。
就像,一个关公就有多少信徒?
就像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
我小时候也喜欢看。
今天,不再有文化革命,不再有破四旧,但是并不是说,其就有绝对的霸主地位,可以奉为经典,至理名言。
所以言论只会解决一个针对性的问题。
我们不把所以阶层的文化消灭掉,这等于,不教小学初中知识。
但是,一定要客观看到世界万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由平等博爱
未尝不是孔子的异曲同工。
那这些又何尝不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古人中,有忠君想法。
而这个理论就好像,为了救5个人就可以杀死1个人的电车悖论。
如果真的让一个人可以毫无保留的为另一个人去死,那么,人人的公平何在?只能怪天命不好?
所以,感动于其理论善良美好,同时也为其变相剥削,顽固不化而气愤。
而就发展的不同层级阶段而言。
这些变相剥削的现象永远还存在。
而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真实的社会。
你问我说,有什么出路?
发展是唯一的出路。
世界没有完美如初,只有砥砺前行。
即便每一步微小的进步,都是有价值的。
更接近于真正真实的美好。
孔子是一个很有理想也很执着的人,有人认为他没过好一生主要是人生颇为漂泊,未能实现理想。他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巨变,礼崩乐坏,宗法贵族的统治面临动摇,如司马迁所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意味着旧制度的瓦解。
孔子身为一个没落的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他亲身感受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目睹了自己一直推崇有加的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周礼制度的土崩瓦解,所以他试图挽救这些旧制度,于是在诸侯国之间拼命提倡“礼治”,鼓吹“克己复礼”,就是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
但是历史总是在发展之中,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了成文法,有了法家学说,当孔子得知某诸侯国公布成文法的时候竟然气愤至极,因为他认为有了法律人们就要守法,那么从前的礼仪制度就会被抛弃了。可以看到孔子主张德教理化,向往一种贤人政治,而反对依法治国,以一己之力抵抗当时的社会变革。
西周的周礼固然有可取之处,孔子自始至终以恢复它为己任,但他的学说并不十分适合当时动荡的时代,历史显然也是不会倒退的。
至于孔子没有过好一生,咱们后人很难评判,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代表思想之一,有众多弟子追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也未必不乐在其中。
怎么样叫过得好?吃得好,穿得好,仕途顺利,为人理解,乃至众星捧月,这就是好吗?
夫子对自己的境况是有过评价的,他说君子达于道谓之达,穷于道谓之穷,今丘也,居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不理解他的价值观的人,才会说他没有过好自己的生活。
结局不好,政治主张没被接受,都是次要的,因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虽然出生贵族,名望高,才识能力也很强。但是他的治国理念——“王道”不符合时代潮流,强调克己复礼,认为人变坏了才会乱了秩序,属于唯心主义,妄想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回到西周时期的“美好社会”,开历史的倒车。其实西周上古的人一定会比春秋的人更好吗?其实想想也知道,任何时期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社会生产力的高低。孔子通过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社会来表达了他的理想社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终法家的“霸道”在历史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其实我个人是非常佩服孔子的,明明身居高位却不满足于当下,受尽挫折也不气馁,一生致力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