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是《秋天的怀念》里的结尾。北海公园的菊花一如往年的秋天,开得“泼泼洒洒”,史铁生终究从颓丧中走了出来。虽然母亲再也看不到这烂漫的花海,但是她为儿子付出的点点滴滴,她对儿子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儿子此刻全都懂了
《秋天的怀念》一文创作于1981年,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我从文中读到了一份深沉而厚重的母爱,尤其从作者在“偷偷”、“悄悄”、“走走”、“看看”、“好好”这5个叠词10个字的运用上。这些叠词的运用共同塑造了一个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乐观从容、隐忍坚强的母亲形象。
本文将结合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与《合欢树》中的一些小片段,谈谈以上所提到的5个叠词10个字所蕴含的深意。
01 “偷偷”与“悄悄”隐藏的是母亲无处不在的煎熬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母亲总是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敢离他太近,生怕惊扰他,但又担心他会做傻事而不敢离他太远,总是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暗中守护着他。这其中的煎熬与操劳,对于一个身患绝症却选择默默承受的母亲来说,任何语言在她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① “偷偷”二字蕴含的是母亲一颗善解人意的心
二十一岁那年,史铁生被迫困在一张轮椅上,他怎么都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他的脾气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暴怒无常”的状态。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呆在家,独自坐在屋里,上一秒钟,他还在静静地聆听着一首动听的曲子,下一秒钟,他却举起拳头砸向玻璃,拿起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
面对满屋狼藉,母亲看到的不是破碎的玻璃渣子,而是儿子那颗被命运击得七零八落的心。儿子那刻进骨髓的痛,需要一个渲泄的出口。母亲读懂了这点,所以她选择悄悄躲了出去。但她终究不放心,只能悬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躲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屋里的动静。
“偷偷”一词写出了一位母亲想拉儿子一把却使不上劲,不忍心看着儿子沉沦下去却只能躲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守护着他的那种内心煎熬。“偷偷”二字,让我看到了一个宁愿自己背地里一边听着屋里的动静一边独自落泪也不愿让儿子看到自己伤悲的善解人意的慈母形象。
都说“理解万岁”,正因为母亲理解史铁生的痛苦,所以面对儿子的“暴怒无常”,她表现出无限的包容,不忍责骂半句。即便是病入膏肓,“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但她从来没向儿子透露半句有关她的病情,从来没向儿子抱怨过她所承受的身心煎熬。
② “悄悄”二字,展现的是一个心细如发的母亲形象。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又悄悄”,写出了母亲在儿子发完脾气后,小心翼翼地走进屋里,生怕惊扰儿子生怕激怒儿子的情景。
“悄悄”二字成了母亲与儿子相处的一种常态,儿子在家时如此,独自摇着轮椅去附近的地坛转悠时也如此。史铁生在《我与天坛》中回忆母亲满园子去寻他,但又担心被他发现的情景时,如此写道: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在茫茫的园子里到处寻找儿子的踪迹,这对母亲来说有多难呢?我们来看看《我与地坛》的几处描写吧:
- “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 她想尽快找到儿子,但被儿子先发现后,儿子却故意躲了起来。
如文中所说的,“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
- 园子很大。
用史铁生的话来说,“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细细读来,我发现母亲的每个脚印里都印着“悄悄”二字。她用“悄悄”这一行动去维护一个大男孩的自尊与“倔强”。“悄悄”二字,让我看到了一个心细如发的慈母形象。
在此,借用史铁生的这句话告诫与父母赌气而萌发离家出走念头的年轻人——“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因为你的任性里藏着父母无尽的焦灼与煎熬。可惜史铁生醒悟得太晚了。
那天,史铁生终于答应第二天让母亲陪着去北海看菊花了。母亲喜出望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当她讲到儿子小时候喜欢踩杨树花时,她打住了,心似乎被踩疼了。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这是史铁生用在母亲身上的最后一个“悄悄”,母亲“悄悄”地走了,但她悄悄为儿子付出的点点滴滴都化为爱的养料,成为儿子与命运抗争到底的精神支柱。
02 “走走”与“看看”隐藏着母亲乐观从容的精神
母亲平时喜欢养些花花草草,但自从儿子瘫痪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爱好,以致于她侍弄的那些花草全都死了。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走走”二字道出了母亲希望儿子尽快走出晦暗的心境,走出荒僻的地坛,尽快走向美好,走进人群的强烈心声。
在母亲看来,这世上有阴影的地方必然有阳光,但她更关注阳光;落叶飘零的季节,也正是菊花绽放时,而她更关注风霜中傲然挺立的菊花。
那天,她走进屋子,看到儿子独自坐在窗前发呆。顺着儿子的目光望向窗外,她看到的是“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的萧索。她一眼就读懂了儿子的感伤,她特意挡在窗前,似乎想以单薄的身子挡住儿子的悲秋伤怀的愁绪。她又想到了北海的菊花,于是她又一次开口: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此刻的母亲满脸憔悴,已被病魔击得无力招架,但她还是选择在儿子面前继续隐瞒自己的病情。
难得儿子回应她,难得儿子答应她“明天”就去。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会坐下,一会站”。可令人心痛的是,她等不到“明天”了。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她无惧病魔与苦难,只要生命尚有一息,她都想着带儿子去北海公园走走,看看,以帮助儿子驱散心中的阴霾。“走走”与“看看”让我感受到她那种“凡事往好的方面看”的从容乐观的精神。
她多想亲自陪着儿子走出困境,她多想与丈夫共同抚养女儿长大成人,但她终究撑不住了。
03 “好好”二字,是母亲为儿子做出的表率
母亲走了,但她生前那句哽在喉咙没能说完的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却深深地烙在了史铁生的心上。
①母亲的好好儿活,活出了隐忍与坚强
母亲的确做到了“好好儿活”,她曾费尽心思为儿子谋求出路,也曾与病魔抗争到底。在《合欢树》一文中,我读到了母亲为史铁生的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点滴努力。
她去劳动局帮儿子找工作;她到处打听偏方给儿子治病;治病无望后,她又将希望寄托在儿子的写作上。
发现儿子在写小说后,她鼓励儿子说:“那就好好写吧。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从此,她尽全力去帮助儿子。史铁生在《合欢树》中写道: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写到此处,我突然明白,母亲隐忍坚强的背后源自她对孩子深深的爱及“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永不言弃的希望。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所写下的这段话: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的从容乐观,母亲的隐忍坚强无疑深深地影响了史铁生,使他成为和母亲一样积极向上的人。
②史铁生的好好儿活,活出了人生的价值
史铁生曾说:“我是残疾人,但不是废人。”在他艰难而短暂的一生里,他拼尽全力与这样那样的病痛抗争。为帮补家用,他曾在某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一干就是七年。他一边打工,一边坚持写作。在长期的坚持创作中,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作品启发广大的读者去思考人生的真谛。
他经历了瘫痪、肾病、尿毒症,后因突发脑溢血而去世,享年59岁。他曾自嘲道:“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写点东西。”
面对隔日一次的透析,他不忘自我调侃:“做透析就像去上班,有时候也会烦,但我想医生、胡适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们好多了。”
有人曾如此评价他:“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面对顽固的疾病,他表现出超乎常人的乐观与坚强。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就是那个与命运抗争到底永不服输的人。
史铁生人如其名,他用刚铁般的意志向世人诠释了何为“好好儿活”。母亲没说完的话,他用行动去作了充分的填补。
结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猝然长逝成了史铁生一生的遗憾,他惟有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们总喜欢说“来日方长”,但有时候来日并不方长,愿你我珍惜眼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