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制专栏]
教育,给老师“任性”的空间
原创作家|李真书
本文选择了李振书校长和董川等原创、李振书校长个人微信公众号“陈瑞茶馆-ID:Jenxi Chaguan”,并获得校长媒体发布许可。
那天在广东省狂野中学参加了该校130周年庆祝论坛。
在演讲中,我重复了几年前的一个呼吁:“校园,请给孩子们一片撒野的空间!”结果,现场一位小伙子站起来提问时说:“李老师,您能不够也写一篇文章,呼吁给我们老师以撒野的空间呢?”我当即笑了:“老师们都是成年人了,如果也像孩子一样在校园撒野恐怕不得体。但我一定写一篇文章,呼吁给老师们一片精神上撒野的空间。”我这里所说的“精神上撒野的空间”,就是还(注意,不是“给”,是“还”)老师们各种教育的自主权,包括精神自由。当然,所谓“撒野”只是一种形象而夸张的说法,严格说起来这个词并不十分准确。
但我之所以提出给老师们一片精神上“撒野”的空间——包括那位小伙子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现在的教育,给老师们“撒野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几乎把老师们逼到了死角。
我们没有独立备课的自由,只能按教参或有关“统一的说法”理解教材,并给学生“照本宣科”;我们没有课堂发挥的自由,每一个步骤,都被规定成了“几步”“几环”,包括讲什么讲多少,都被严格地规定和限制;我们没有自主带班的自由,教室的布置、板报的内容、黑板上方的格言甚至清洁卫生工具的摆放——教室里的一切,上面都有“规范的要求”;我们没有对教育思考的自由,面对上面的文件,还有专家的理论,我们不能有半点“杂音”,只能也必须有“执行力”……
当然,作为普通老师,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自由”,因为除了睡觉,其他时间几乎都被挤压,包括正常的节假日,有时候老师们都还在为迎检、创卫、扶贫以及完成各种各样的被冠以“政治任务”的事而忙得不可开交,比如——算了,就不“比如”了,读者可以自动添加事例。
教师,是知识分子,而“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是知识分子的特征;教育,是面对心灵的最复杂最精妙的创造性工作,而如果教师本人没有心灵的自由,焉能培养出自由的心灵?
当然,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教师当然肩负着民族的重托,因此在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等宏观方面,体现着国家意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大是大非或事关国家民族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教师言行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所规定“底线”,这是必须的。但这并不能作为剥夺教师精神自由的“理由”,因为“底线”之上,还有着广阔的自由空间。
就行动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还是属于“个体职业者”,无论是对每一堂课的设计,还是作业作文的批改,以及课后反思,都是教师自己的事——虽然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也有必要,但“集体备课的结晶”决不能取代教师个人的智慧;班主任工作更是如此,班级风格、学生的气质、活动特色、与不同个性的沟通以及处理各种猝不及防的突发事件……无不打上了班主任老师个性的风格与智慧的烙印。一堂课,一个班,这是供班主任教育思想驰骋的多么广阔的天地呀!
就思想而言,教师更应该有着和任何领导“平起平坐”的思想的权利。要让所有老师百分之百地拥有所有“文件精神”,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思想不可能绝对统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百分之百的拥护”,那只能是自欺欺人。但下级服从上级,暂时想不通也得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也是必须的,否则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育就没法实施了。但尽管行动上服从并执行,也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通过合法渠道向上传递不同声音。换句话说,老师有评论领导的自由,这也是一种思想的权利。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一来教师就不好管理了:“本来就有老师不好好教书,再给他自由,那学校没法正常教学了!”我承认,任何学校或多或少肯定有一些本来就不爱教育,因而毫不负责任的老师,但我这里倡导的“撒野”并不能成为这些教师败类的“护身符”。对于这个别“害群之马”应该依法处理,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但我们要坚信——这“坚信”是基于这么一个基本的判断:绝大多数老师,是有良知、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还他们以教育教学的自主权,和教育教学的思考权,只会增加学校富于创新的活力。有什么不放心的?
我愿意再重复强调一遍:只要行动上服从,甚至应该允许老师们“胡思乱想”——不迷信任何领导和名师,敢于质疑任何权威和专家。学校内外,天下风云,都应该装在教师的胸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当年陶行知呼吁解放学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今天,我认为这“六大解放”首先应该落实在教师身上——
解放教师的头脑,让他们能够自由思想,在精神上“撒野”;解放教师的双手,让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解放教师的眼睛,让他们能够有开阔的视野;解放教师的嘴巴,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说心里话;解放教师的空间,让他们不但能够“读万卷书”,而且能够“行万里路”;解放教师的时间,不用各种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政治任务”去压迫他们,剥夺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
没有教师的“六大解放”,就谈不上学生的“六大解放”,只有精神自由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精神自由的学生。而一代又一代精神自由的人,才是中华民族不竭创造力的源泉所在。
2018年11月5日中午于首都机场候机室
(▲1997年10月13日,本文作者李镇西和学生在成都望江楼公园做游戏。)
精选留言
@小燕子
今年农村新入职教师,初来时踌躇满志,想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上,结果是,每天搞检查,谈思想,精准扶贫,填不完的表格,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开始考虑,这是不是我要的生活……
@猪八戒:
所写直指当今教育的弊端,应付上级各种部门的公文和迎检,作为学校的德育管理者整天埋案造资料,有时还要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者实感汗颜,另外我们总说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原因之一就是心灵不自由的老师怎能培养出自由的学生,另外学校的规矩太多,去吃饭要排队,去上室外课要排队,大课间要整齐,太多的整齐划一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其实还有很多想说想写,人微言轻,无处诉说啊。
@小华同学:
教育,历来都是工具。有些人就是害怕自由二字!不要说给老师一片“撒野”的空间了,偶尔说点不同意见都会给你记上一笔。从这一点来说,其实给不给都无所谓,敢“撒野”的,不会因为所谓的“文件精神”不“撒野”,不敢的,让其“撒野”也要左顾右盼。我相信,大部分敢“撒野”的老师是有教育情怀的,只要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利益,在教育上撒点野又何妨!自由是一种内心的品质,外在条件只能限其形而不能限其神,拥有自由品质的老师无论怎样都能获得自由!
@李跟春:
没有教师成长的空间,何来学生成长的空间,直接束缚的是老师,最终束缚的是学生。过于要求可控,可预期,即是对师生内在需求的无视,也是对师生无限潜力的无知与恐惧。
@许许许许许娇丽:
李老师说的太好了,太对了,各种“政治任务”让老师们每天的时间都被挤占的满满当当,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 。从早忙到晚,有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忙碌了什么,但往往身心俱疲。
@貂裘换酒:
我刚在国家会议中心听完您的讲座,看见了真实的李老师,用真性情做教育的老师。永远为您点赞。
@香水百合:
虽迫不得已沦为功利性教育的“奴隶”,但绝不放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保持“风骨”。
@云淡风轻:
我将我们的老师分为三个层次:起跑型教师、成长型教师与成熟型教师,对于成熟型教师,我们将会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给予其实施自我想法的空间,如:班本课程的实施、活动方案的设计等等;成长型教师,在自主实施的基础上还需要一定的支持与引领;起跑型教师需要成熟型教师与成长型教师的引领,更多的是模仿,对于好的意见园方也会给予金点子奖。总之,会给予教师们“撒野”的空间,但也会有“约束”的管理。
@空谷幽兰:
每天读李老师的文章,成了必修课。从《心灵写诗》认识李老师,从一篇篇叙事中模仿李老师的做法,我就是渴望“撒野”的小学老师。
@星语:
我觉得像李老师这样为老师能够说上几句的,无一不是一线下来的老师,关注的点会放到老师,放到学生身上。但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过多的期望,过多的“政绩”全都压在了老师头上,最终这样的呼声再多还是改变不了现状,繁琐却又对学生、对老师无意义的事依然如故,徒呼奈何!
@云水禅心:
好似我们根本不是在培养具有精神自由的人,而是做作业的机器人,我们是操纵机器的舵手。我们同时也是被控者。我们与学生一道没有自由,为了教学成绩,为了各种考核,不容得我们撒野。多希望学校各个领导能读到。
@賞花人:
撒野甚好!我就是想要挣脱束缚的老师,尤其是那些条条框框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时候,但大都被一种惰性思想打败,或是不愿承担撒野的后果,还有时候物质和精神跟不上撒野的节奏。当自由之精神的小火苗遇到中规中矩的学校,迅速冷却下来。但在小打小闹地默默改变着……
@芳草:
只有精神自由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精神自由的学生。我也觉得现在管理部门对教师管的太多,管的太死。其实作为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即使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他们依然会乐此不疲地教书育人。相信老师,老师就会创造奇迹。
@清泉石上流:
课堂的设计、班级的建设应该是有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清辞丽曲:
每次读李老师的文章都是热血沸腾!教师真的需要独立的可以安静思考的空间。
@风:
“只有精神自由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精神自由的学生。而一代又一代精神自由的人,才是中华民族不竭创造力的源泉所在。” 李老师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
@甘南草原人:
李老师的想法特别好,也确确实实需要给教师一片“撒野”的空间,让教师活动活动筋骨,松松气,可是……从开学至今刚好是半个学期,学校里不知来了多少拨儿检查团、观摩团,调研团……我们已经记不起来了,总有七八十拨了吧!级别不一,检查的侧重点不同,每一拨人来,对于师生来说就是一场浩劫,就是一场包括纪律、卫生、文化墙、大课间活动的洗礼,都会让师生蜕一层皮,在此期间,学校原有的工作立马“稍息立正靠边站”,一切以前检查工作团为中心。学校各个科室中,几乎每天都要上报材料,光纸张成车成车往校内拉,各科室成箱子的往办公室抬,打印机复印机时不时“闹情绪”,“要小性子”。老师们能有撒野撒欢儿的空间吗?他们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一天吗?
@正月:
说的太好了,特别是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这大概是快一百年的呼吁和提法了,而我们教育己经都发展改革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走出泥潭,这是多么痛心啊!是不是建议教育部把那么多的培训费用一部分,买李镇西老师和尹建莉老师的书,然后送给乡村中小学一套。这比那些为了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培训应该好得多。
@韵艺音响:
非常接地气的说法,可是现实太过残酷了,向李老师致敬!
@老陈:
除非,除非回到教育。我们这些年谈教师的专业化却突然发现,教师没有媒体专业了,更没有专家专业了,甚至于没有家长们专业了。撒野的教育撒欢的教育留在了久远的过去,那个被认为教育低水平的时代。那时候没讲教师的专业化,但老师们报自信而自由地践行自己的职业理想。虽然那是回忆但对我而言算是撒过。所以对现在本就稀少的年青的、真正热爱教育的年轻人们(一如另嗝嗝老师的热情却不可欢有她境遇的人们)这个算个教育梦想吧。有希望就是有盼头。我们共同祈祷吧。
@青禾:
什么时候才能解放老师的双手?太累了,与教学无关事情越来越多,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