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秦岭非好汉
记得二十年前,曾看过一本书,书名叫“人生必做的99件事”。很有意思。把平淡的生活变得很有仪式感,而一些事情就成为人生不同阶段的里程碑。
工作原因,接触了很多安康的孩子们,就业时眼睛只瞅着本地的单位。安康本来经济不发达,优质的机构就那么几个,然后就出现几百个人争抢一个工作岗位的现象。最后,天知道哪些应聘者靠什么上岗的。与此同时,很多发达地区来本地招聘的企事业单位,人员总是招不满。这是个矛盾现象。“安康人为什么不愿意走出去?”长久以来一直困扰我。安康山大人稀,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相对条件好一点的汉滨区川道,人员稠密、发展困难、你争我抢,形成了一刁二牛的地方习性。各县、汉滨区南北两山的居民憨厚乐天,与前者有鲜明的对比。由于交通闭塞,交流不畅,就会信息闭塞。有点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安康人小富即安,喜爱过“六小生活”,即挣个小钱、打个小牌、喝个小酒、唱个小曲、娶个小媳妇、过个小日子。山里的人更是与世无争。所以,安康人一定要走出去看看。越早越好,越年轻越好。
毛主席在总结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元帅成才经历之后,说了句名言:“川人不出夔门难成大器”。四川当地人也有“出夔门成龙、不出夔门是虫”的说法。安康本地人,特别是川道沿线的人头脑灵活,一开始本质不坏,为了生活常行刁蛮之事,都是借地利之便,坐地生财,才有什么杨河沟、七里沟、西路坝之说。但久而久之,就养成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习性,最终眼高手低、一事无成。很多安康人出安、出陕后闯荡的都不错。恰恰是一些在安康惹是生非、不安份的年轻人,在外磨练后,都能干出不错的事业。有意思的是,当年考上大学就叫“过秦岭”。
不出安康不成器。不光过去是这样,现在发展建设安康,也要有全国思路、国际视野。需要在安康青年一代还小的时候,就给他种下出安康、看大世界的种子,希望未来可期、结出硕果。每年出去旅行是个好办法。如果能够骑行出安康,给他的人生中树一个里程碑式的分界点,则更有意义。出安康有六条大路,其中两条线路值得体验。一条是历史上的经济大动脉:顺江而下至丹江口、老河口、汉口;另一条是安康的政治大动脉:经子午道道,翻越秦岭至西安。去武汉约七百公里,前半段在秦巴山脉中,后半段在江汉平原上,骑行没有难度。
不越秦岭非好汉!作为安康的孩子,一定要越秦岭去关中。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大阻、文化脊梁,横亘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挡住了南下的寒风,使陕南成为西北的江南。秦岭是安康人的父亲山,大巴山是安康人的母亲山,安康就象两座山紧紧拥在怀里的孩子。能亲自用双脚丈量家乡、翻越秦岭,是热爱安康、根植陕南的一种表现。只有徜徉在大山中,挥汗在溪流上,你才能深切地理解什么是秦岭。从安康骑行至西安,路途不短,也不算很长。沿途将会翻越平河梁、月河梁、秦岭分水岭三座大山,都在两千米左右。要克服二、三十公里的长坡,对意志品质绝对是一种磨砺。历经千盘万转,站在山梁顶的石碑前,你一定不会后悔前面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这件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很多人甚至连第一步都不敢迈出。当你冲出大山,冲入西安城时,自豪感油然而生、自信心直上云霄。
孩子,骑行越秦岭出安康吧!